select classname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3
广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安全监督管理等。自成立以来,为地方食品安全保卫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地方食品检测水平,先进的精尖仪器配备必不可少。日前,广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项目预算为800万元,开标时间为2019年1月31日,业内仪器商可把握商机。 公告显示该项目共分为三标段。一标段为300万元;二标段为249.88万元;三标段为250.12万元。采购仪器包括气三重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多通道平行浓缩仪、高压灭菌锅、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离子色谱、微波消解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68台/套。需要注意的是,本项目共三个标段,投标人投其中一个标段或多个标段均为有效投标。 食品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技术支撑,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舌尖上的安全使得食品检测愈发重要。除了借助气质联用仪、光谱仪等实验室仪器对食物进行品质检测外,便携快速的食品快检仪器为居民提供了更高效便利的食品自检途径。 为保障食品安全,“十三五”期间我国首次将食品安全战略提到国家级战略。相关部门颁布了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规定,为食品安全检测市场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现阶段对于食品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也随之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检测仪器行业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进入行业快速发展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不过关,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高质量时代来临的当下,食品安全质量和食品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是食品监管的重点。食品检测设备设施的有效配备,对食药品安全市场监管发挥着明显地促进作用。
当前,在国民经济迎来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十分强调对于行业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升级应用,认为只有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才能加快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化工设备作为国家石化生产的重要基础,以及推动医药、轻工、食品、冶金、能源、交通等行业发展的关键工具,其智能化升级正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化工设备行业进入新阶段绿色与智能成全新升级趋势 我国化工设备的发展已有50多年历史,行业总共经历过四大重要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生产发展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各类化工设备供不用求,成为诸多行业的紧缺产品,我国化工设备行业迎来了首个蓬勃发展时期。该阶段中,我国在设备设计、标准和工艺规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 进入七八十年代,设备加工业逐渐转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电气焊,化工设备开始登上新台阶。国家通过在结构设计、强度计算、材料选用、制造技术和工程规定上投入的大量人力与物力,助推了产业发展在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八九十年代,紧跟计算机应用的时代步伐,国内化工设备发展进入到信息化阶段。计算机作为辅助设计的新兴工具,成为化工设备研发和应用的重要载体,人与计算机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迎来更加精准和高效化的发展。 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型智能科技的加速崛起,如今我国化工设备正迎来发展的第四个重要时期。 在该阶段,受到经济运行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多重考验,产业结构正在迎来持续优化,经济、投资和贸易增长态势将开始凸显,智能化、绿色化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同时,行业发展中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出现,严重影响装备行业经济运行质量,行业发展的重点开始转移到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之上。 近些年,我国化工设备行业发展虽然一直在稳步前进,但市场经济运行展现出利润不高、偏科严重的明显特征。其中,化工装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有一定增长,但行业利润率不高,增幅变化不大;同时,钻采设备表现突出,炼化设备制造业、橡机设备制造业有所好转,但化工专用设备和橡胶机械企业的亏损额度大幅增加。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效益的回升乏力和较大波动,影响了石油化工行业的进一步投入;其二是项目投资总体的疲软,导致化工行业经济增长的低迷态势;其三是进口装备对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有效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供给增长出现凝滞。 根据当前行业生产、价格走势和结构调整变化综合分析,一段时间内我国将维持项目多、投资少的尴尬局面,石油和化工装备行业收入将会持续增长,但利润不会有太大起色。我国化工装备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关注行业去产能升级趋势。当前石油化工去产能压力巨大,行业加速整合必定淘汰落后产能,催生出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关注这点将有助于行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新产品技术的开发。 其次要关注行业绿色化转变趋势。过去行业只重视末端污染治理,通过环保设备和技术减少污染排放。近年来,绿色化工发展思路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转变,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绿色化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这将为装备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 最后要关注行业智能化转型趋势。目前,在行业企业内部调整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行业将向高技术、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实力企业将加快产品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智能化工厂建设,为业主提供差异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总的来说,作为传统的民生行业,化工行业当前发展虽然形势不佳,但也刺激了新方法、新技术、新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行业整合、趋势凸显,又使化工设备行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兴旺的良好契机。因此,只要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升级重点,我国化工设备必将渡过又一个转型时期,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赵卫雄研究员介绍,项目团队研制了一台基于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的气溶胶消光光谱仪,实现消光光谱的实时、原位测量,并对测量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实验室标校方法,完成了项目既定研究内容。其中,仪器技术指标达到项目预期考核要求,仪器灵敏度和探测精度优于项目设定目标。 气溶胶消光光谱仪采用宽带腔增强光谱测量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单波长仪器测量时气体吸收对消光系数测量的影响问题。目前,项目团队将该仪器与研制的其他同类设备在长三角地区(合肥)和珠三角地区(广州)进行外场综合观测。 在成果应用方面,2014年至2015年,项目团队将研制样机成功应用于APEC空气质量保障暨中国科学院“先导2014”京津冀地区灰霾综合外场实验中,发现黑碳是污染的主控因子之一;2016年至2017年,该仪器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实现了10个月的连续观测,性能良好。 据悉,该仪器便于外场观测及行业应用的推广,将提高台站观测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仪器的研发,不仅在业务观测和科研上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气象观测仪器的国产化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未来,项目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台站推广,提升我国气溶胶光学特性业务观测水平。
如今,3D打印已经与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被并称为实现数字化制造的三大关键技术,各国研究人员正从多个角度探析3D打印在建筑、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商用价值和应用潜力。 3D打印设备成产业发展助推器工业级3D打印机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借助3D打印推动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共识的当下,世界各国更是大力推进3D打印在多领域的应用,这使3D打印产业总体呈现出一派蓬勃的发展局面。 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迅猛扩张 自2011年起,全球3D打印浪潮迭起,各国资本巨头争相加入3D打印产业布局行列,3D打印前沿技术研发和商业推广活动日趋频繁。时至今日,3D打印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整个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3D打印产业产值达73.4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增速较去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随着各国对3D打印硬件、材料、软件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2019年全球3D打印支出将达到138亿美元,许多具有创新性的3D打印应用将涌现出来。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3D打印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2017-2018年两年间,多项扶植3D打印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从发展目标、行业标准、财政扶持、重大项目立项等多个层次给予支持。在政策扶持和业内人士的共同推动下,目前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工程机械、汽车领域、航天航空、消费品制造等领域,并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D打印设备成产业发展助推器 在3D打印产业迅速发展之际,一些业内人士也开始冷静分析3D打印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并积极探索3D打印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实际上,在影响3D打印产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中,3D打印设备极为重要。借助高性能的3D打印机等打印设备,产品制作人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以此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从整体来看,3D打印机主要分为个人级3D打印机和工业级3D打印机两种。个人级打印机是一般用于个性化教学、家居生活等场景,工业级3D打印机主要被应用于快速原型制造和直接产品制造两大方面。 就出货量而言,2017年,全球3D打印机出货量达40.12万台,其中消费级/桌面级38.97万台,工业级1.15万台。由于个人级3D打印机具有价格相对便宜、携带方便、易于操作等特点,其普及率要远远高于工业级3D打印机。目前,国内外消费级3D打印领域已是一片红海,而工业级3D打印机则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工业级3D打印机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总的来看,工业级3D打印机在产品制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几乎不可替代。工业级3D打印机主要应用激光或高能电子束的高温,把金属粉末或者金属丝烧结熔炼成要打印物体的断链,一层层堆积而成。制作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控制激光或电子束,就可以打印出传统机械加工无法完成的汽车零部件、飞机内部组件等多种复杂精密结构,并去除掉模具制造、锻压成型等不必要的传统工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此获得较好的制造效果。 近年来,随着工业级3D打印机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宽,其在工业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国内外许多企业为提升产品制造的效率和质量,都开始购买工业级3D打印机,这使工业级3D打印机的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工业级3D打印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也得以逐步释放。 据业内专家分析,预计到2023年,全球3D打印市场价值将达到353亿美元。在2018-2023年期间,全球3D打印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7%。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教育、医疗、建筑等行业的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认,采用3D打印、物联网等倩前沿技术来推动传统行业向着高效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过程中,各行业的从业者积极了解相关前沿技术动态,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主动适应3D打印等技术给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将有助于真正推动3D打印的快速落地,并从多个方面感受到前沿科技给生产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1月9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公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对掘进、采煤、运煤、安控和救援5类、38种煤矿机器人,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研发应用要求,希望通过“机器换人”来实现煤矿作业的“少人则安”和“无人则安”。 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制定标准,支持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煤矿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打造良好环境。未来以煤矿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将迎来全面升级更新,并最终实现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能源的安全供应。 智能煤矿加速崛起 近年来,各国对于煤矿资源的重视和开采,丝毫没有因为新能源的出现而下降,美国一直在强调要重返煤炭时期的荣光,我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也稳居世界前列。煤炭作为需求旺盛的发电能源、工业动力能源、民用商品能源和化工原料,依然是推动各国经济、军事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过,虽然需求和热度没有改变,但发展的成熟度却已有所不同。一直以来,由于煤矿生产系统的庞大复杂,作业环境又极度恶劣,水、火、煤尘、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多,严重威胁煤炭工人的生命。在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所造成的死亡率就高居世界首位,煤炭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的上升,煤炭生产的劳动力优势日渐式微,行业招工难、用工难、留工难问题日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安全生产问题多发,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能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全新的生产方式之上,“智能煤矿”应运而生。 智能煤矿是利用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煤炭工业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从人工化、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安全化方向稳步前进,以实现对传统采矿业短板的有效突破。 机器人成布局重点 在智能煤矿的建设过程中,机器人被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集成,同时,其在“机器换人”和技术革新升级方面的价值也十分显著。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方面率先开启了煤矿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并成功研制出了支护、凿岩、装载、采煤、煤矿救援等多种机器人产品。之后,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从煤矿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入手,推动了挖掘机等设备的机器人化升级。 截至目前,早期涉足煤矿机器人研发的国家基本都已实现了普及应用,而它们对于煤矿机器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作业、矿难事故处理救援和煤矿日常监测与维护。 生产作业。应用于该方面的煤矿机器人包括凿岩、掘进、喷浆、采煤、运输等机器人,主要用于煤矿巷道掘进、巷道知乎、采煤运煤等工作;矿难处理与救援。机器人主要负责矿难发生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缓解探测、人员搜救、事故善后等工作;日常监测与维护。利用机器人对井下环境、设备进行监测,协助处理管道清淤等工作,保障开采工程的正常运维。 几大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煤矿灾害重、风险大、下井人员多、危险岗位多等情况,我国也在积极研发应用煤矿机器人,来相应减少井下作业人数、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矿工劳动强度。但由于研发起步晚、限制多、人才匮乏,当前我国煤矿机器人在技术上还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能源动力问题。我国煤矿机器人能源供应主要为三种,小功率用有限供电,但容易受到井下电网设备干扰,作业距离也有限;大功率用井下供电,但供电品质和稳定性还不足;剩下的电池供应也存在续航能力和作业时间的限制。未来寻找新的动力能源和方式至关重要。 其次是导航通信问题。井下矿中环境黑暗而复杂,对煤矿机器人的适应性、移动性要求颇高,我国在检测、定位、导航、路径规划上,虽然形成了理论与技术,但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同时,对于通信容易受到屏蔽与干扰,通信距离有限等问题,也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最后是可靠性问题。由于井下作业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机器人出现故障,不仅会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引发事故,因此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但在当前,不管是结构的可靠性还是系统控制的可靠性,我国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还需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反馈。 编辑点评 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煤炭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的提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此过程中,煤炭企业需提高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新技术,把关键技术做到极致。
婴儿米粉是根据婴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采用优质大米为主原料,另加有乳粉、蛋黄粉、黄豆粉、植物油、蔗糖等,经过粉碎、研磨、高温杀菌等十几道工序并强化铁、锌、钙、碘等微量元素和各类维生素以及多种营养素科学精制而成的婴儿生长辅助食品。 如今市面上的婴儿米粉多以大米粉为主原料,这是因为大米蛋白质的品质是谷物蛋白中的最佳者。大米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比较合理,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接近WHO推荐的模式,其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的含量高于其他谷物。不同食物中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数量和比例不同,只有食物中的氨基酸比例与人体比较一致时,人体才能够高效利用这些蛋白质食物。因此,大米蛋白的利用率高。大米蛋白的生物价高达77,在谷物中占第一位,其营养价值可与鸡蛋蛋白相媲美。大米蛋白的可消化性超过90%。大米蛋白的另一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低过敏性,无色素干扰,具有柔和而不刺激的味道。并且大米淀粉能被迅速彻底消化,造成较高的血糖响应和较低的结肠发酵,抗腹泻。因此,大米就成为了各类婴幼儿营养米粉首选的主要原料。 随着大米的营养价值被发现,近年来,米粉也成为了婴幼儿辅食行业的主要产品。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介绍,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规模在2013年接近100亿,行业进入门槛低,比较分散,呈现“两头尖”状态——一头是亨氏、雀巢这样的大企业,一头是乡镇小企业,但整个行业尚未进入竞争状态。在品牌信赖度方面,亨氏、雀巢等外资品牌也占据了绝大优势,整个行业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行业分散也滋生了诸多乱象。据江西省食药监局消息,江西省食药监局发布了2018年第30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报了2批次营养米粉不合格,这2批次营养米粉不合格原因为被检出维生素A不达标,产品为:江西省每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益生元淮山营养米粉(生产日期/批号:2016/9/28),南瓜玉米营养米粉(生产日期/批号:2016/4/15)。维生素A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损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江西是我国婴幼儿辅食最大生产基地。原江西省食药监局曾经就对境内婴幼儿辅食生产企业进行过专项整治,共查扣问题婴幼儿配方谷粉近3万斤。江西79家获证企业中,经整治共注销了37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减少近50%。原江西省食药监局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主要存在违规销售许可证已过期的婴幼儿配方谷粉、篡改生产日期等问题。还有部分违法生产转入地下,通过篡改其他品牌配方谷粉生产日期造假。 食品安全关乎我国的民生大计,婴儿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婴幼儿不仅仅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检验检测行业对婴幼儿食品严格把关是对每一个家庭的承诺,更是对国家的一份担当。而对于食品企业来说,认真对待婴幼儿辅食,严格生产更是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